中美韩顶级机构押注?Story Protocol 要构建一个怎样的 IP 生态?
NFT
融资
Web3
Story Protocol 究竟要做什么事情,又有着怎样的魔力来吸引中、美、韩等顶级投资机构纷纷押注?
撰文:脱水 web3
9 月 6 日,链上知识产权协议 Story Protocol 宣布完成 a16z Crypto 领投的 2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加上今年 5 月完成的 2930 万美元融资,融资总额已超 5400 万美元,
除了 a16z Crypto 之外,其他参投方还包括 Hashed、Foresight Ventures 等知名风投机构,在如今的市场大背景之下,Story Protocol 究竟要做什么事情,又有着怎样的魔力来吸引中、美、韩等顶级投资机构纷纷押注?
Story Protocol: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印刷机时刻」
如果想要搞懂 Story Protocol 要做的事情,或许用「互联网时代的印刷机」来进行对比举例,会更容易理解,因为它们都旨在打破原先的知识创作与传播模式。
众所周知,400 多年前,印刷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资料收集、存储、传播的方法,把竞争性资源变成可大规模复制的非竞争性资源,加速了文艺复兴并驱动近代欧洲文化变革。
而区块链则可以被视为是互联网时代的「印刷机时刻」,不过效用则是截然相反——在复制的边际成本为零的互联网上,将非竞争性的信息资源通过智能合约来变成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竞争性信息资源。
如果一句话概括,印刷机基于纸张,使文字背后的知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而 Story Protocol 则旨在基于区块链,使互联网上的知识(IP)从开放进一步走向有序扩展。
其中牵扯到的核心问题,便是目前互联网上的数字出版物 IP,在其全生命周期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作者:确权难,维权难
首先,传统的 IP 确权程序需到专门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并提供相应的身份证明材料及辅助证明材料,而这对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物 IP 格外不友好,IP 们尤其数字 IP 需要新的更便捷、更低成本的确权流程。
其次,互联网近乎为零的复制成本与中心化的运营环境,也导致了价值捕获一直是创作者们的主要痛点——除了被侵权后的追责和维权难度大,IP 代持方也拥有获取和分配收益的主导权。
而区块链的时间戳、智能合约可以简洁高效地证明数字文化产品(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可溯源性、不可篡改性和唯一性,且一旦这些被存证确权的作品有后续交易,其所在区块链也都会自动记录。
同时区块链可以有效解决价值创造方在分配收益时往往处于劣势的问题,因为传统的 IP 交易流传机制依赖于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处理和分配收益,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使价值创造方能够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自主权,从而在收益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IP 代持方:开放性差、收益占大头
在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DRM)中,出版者一般采用中心化数据库,通过许可操作控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变更、共享、复制等。
但它是典型的「中心化」集群式经营模式,代持版权的中介分别连接 IP 创作者和需求方,将二者割裂开来,存在明显弊端:
- IP 代持方对 IP 进行原创性审核的难度大、成本高,很难确认作品的真正权属;
- 中心化的 IP 代持方将 IP 们割裂为一个个封闭的流量池,束缚了 IP 的再衍生、再创作;
IP 创作者和代持方这两个维度的问题,也正是 Story Protocol 旨在提供的新解法——在链上创建、管理和许可新知识产权,通过一个全球性、可扩展的知识产权库,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的民主化,同时提供一个精简的框架,以实现来源跟踪、无摩擦许可和收入共享等功能。
这也意味着 Story Protocol 要创建一个融合互联网开放和协作原则的知识产权框架,成为互联网的原生「开放 IP 基础设施」。
IP 存储库 + 可组合性模块=「开放 IP 基础设施」
那 Story Protocol 具体要怎么实现自己的「开放 IP 基础设施」愿景?
Story Protocol 作为中立第三方,提供的解决思路也是围绕 IP 的生命流程进行搭建,主要包含两大模块的机制设计:
IP 存储库
首先是 IP 存储库(IP Repository),它类似于开发者世界中的「GitHub」,负责存储所有相关的 IP 元数据,并提供基于清晰权属的可溯源性。
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套部署在区块链上的底层协议、一套可组合的数据结构,可将 IP 作为乐高积木存储在链上,也就是说 IP 存储库专注于所有 IP 最初的诞生与创作阶段,确保 IP 元数据能够如实记录且随时可查。
同时通过标准化结构,它使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轻松创建、管理、利用 IP,从而成为像「GitHub」一样开放、共建的全球 IP 来源。
这不仅使得权属证明的调取极为便捷,简化了版权保护的流程和准备工作,也赋予授权流转和后续维权更有力的操作空间。
此外这个针对 IP 的「GitHub」,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便是允许跟踪 IP 发展路径,记录其从诞生到数字共创的演变历程:
这意味着它可以一以贯之地记录任一 IP 的诞生、丰富、完善过程,并保存各版本的 IP 内容,对 IP 的后续创作、交易等行为进行留痕,从技术层面确保了 IP 全生命周期演变的可追溯性,构建起一套 IP 演进网络。
「可组合性模块」
「可组合性模块」则可为协议上注册的 IP 资产提供多种功能,各式 IP 都可以通过模块进行组合和扩展,解锁一系列功能,例如许可证、共创、衍生作品的收入流等等。
包括把 IP 和 DeFi、NFT 等成熟的 Web3 商业模式结合,释放 IP 的流动性与更大的潜在价值,此外借助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还可满足传统 IP 体系无法实现的新场景用例。
譬如生成可编程许可证,创作者可以透明地设置许可条件,以便其他人无缝扩展他们的作品,而不是通过一对一的法律谈判。
Story Protocol 也计划为开发者提供众筹工具、IP 发现、许可模块、资产认证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开发和支持。
简言之,IP 存储库和可组合性模块这两个机制设计,涵盖 IP 登记存证、上链确权、衍生创作、流转交易等一系列 IP 全生命周期流程。
底层基础设施 + 自组合 IP 生态
区块链一直被称作「价值互联网」,本身就是价值分配的绝佳技术载体,而 Story Protocol 作为中立第三方,就是为了使创作者与使用者直接链接,重塑 IP 的价值发现与分配体系,同时为 IP 提供一个可以全程溯源记录、提供多样化功能、并具备开放性的基础设施。
由于定位是基础设施,所以 Story Protocol 只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底层,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进行更上一层的具体 IP 生态产品搭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Story Protocol 只是一个起点,或者说是这个宏大的互联网原生开放 IP 生态的圆点——后续它还要聚合生态的自创新能力,与众多开发者与创业者一起,共同实现整个出版链条尤其是作者的个体赋权,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良性的出版环境。
这也意味着后续 IP 全流程生命周期都会建立起一个以 Story Protocol 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可以在其上「一对多」地进行搭建,衍生出 N 个具体的应用,从而让创作者独立于中心化平台、让开发者自由开发、让用户在他们的体验中自由做出选择:
- 确权存储层面:将原创 IP 上链存储并登记存证,并为后续版权保护、授权流转的过程,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版权保护流程的低成本、低摩擦、易举证的版权自证、维权、流转方式;
- 再创作层面:对 IP 的后续创作、交易等行为进行留痕,同时通过一系列模块化设计,使任何一个 IP 都具备「乐高积木」属性,并允许社区积极地参与共创,探索更大的内容价值边界;
- 流转交易层面:允许 IP 与 DeFi、NFT 等模式结合,同时可结合智能合约,实现资产在区块链上可被控制和交易,从而赋能各种具体的场景用例;
- 反侵权层面:原创 IP 一旦上链存证后便不可篡改,如果能够与现实中的法律做结合,便可从技术层面的可靠确保法律效应;
这样该链条上不同维度的 IP 类产品共用一套开放的 IP 基础设施,大家的差异只局限于应用层,可以围绕 IP 确权、流转交易、乐高搭建、维权等方面搭建起一整套的生态与体系,提供完全可组合的 IP 交易与使用体验。
背靠顶级资方,所图愿景宏大,如果能够成功,Story Protocol 自然会成为 IP 管理和创意内容的最核心组件,未来极具想象空间,但也无疑充满挑战。
团队成员
根据官网信息显示,Story Protocol 共有三名联合创始人,且有意思的是,分别为韩国人、美国人与美籍华裔,也呈现出「中美韩」的分布背景。
其中联合创始人 S.Y.Lee 应该是 Story Protocol 的核心人物,Linkedin 数据显示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并曾担任 The Oxford Union(牛津大学辩论社)主席职位,该社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辩论社之一,爱因斯坦、里根、尼克松、卡特等都曾发表演讲。
此外格外值得注意的是 S.Y.Lee 的政商背景,他曾分别在美国众议院和韩国议会担任实习生,随后 2013 年起又在韩国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的韩国中央日报,做了四年的特约撰稿人。
2021 年起 S.Y.Lee 又开始担任韩国娱乐、大众媒体和出版公司 Kakao Entertainment 的合伙人,以及出任韩国知名风投机构 Hashed 的风险合伙人,而 Hashed 正是 Story Protocol 最新一轮融资的韩国顶级参投资方。
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 Jason Levy、Jason Zhao 则更偏向于产品技术维度,二人也是斯坦福大学校友,前者先后在苹果、 Episode 等头部企业工作多年,后者曾一直在 Google 的 DeepMind 项目担任产品经理。
Story Protocol 的核心贡献团队也几乎都是名校背景,并且涵盖故事开发者、产品经理、资深开发者等多种角色:
- Allen Chuang:Bu Zhi DAO 贡献者;
- Ben Sternberg:S.Y.Lee 曾经在 Radish Fiction 时的创业伙伴;
- Gatsby Kim:S.Y.Lee 曾经在 Radish Fiction 时的人员与财务总监;
- Jonny Chang:VMware 高级信息安全分析师;
- Leo Chen:VP,领导 Story Protocol 的工程团队,曾任 AWS 软件开发经理和 Harmony 的开发 VP;
- Liz Tingue:Story Protocol 故事负责人,哥大本科,哈佛 BA 专业研究生;
- Raúl Martínez:IP 协议和智能合约架构师;
- Spyros Tsiounis:曾在多家公司担任故事开发者;
- Susan Park:Story Protocol 设计负责人,曾在 Google 担任 Web3 产品 Googler 的设计负责人;
- Weilei Yu:Story Protocol 增长负责人,曾任 Flow Blockchain 的市场和开发者关系负责人,Subspace Labs 的 CMO;
- Ze Huang:Story Protocol 工程师。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Bi123的观点或立场